首页/综合问答/全文

青铜纹饰(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)

作者:魔方百科 更新时间:2024-06-27 04:37:59 栏目:综合问答 阅读量:0

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?

青铜纹饰(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)

网友:做自己de王妃 提问

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

五星知识达人网友:夜风逐马 解答于 2022-01-18 02:10

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: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,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,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。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,绚丽璀灿,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.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,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.自夏、商、周至秦、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,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: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,商、西周、春秋各为早、中、晚三期,战国分作早期和中、晚二期.秦、汉为青铜器发展 史的余辉.现将各期的特征,表述如下:河南西部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,业已发现数十处.经过发掘的地点还有郑州洛达庙和上街、陕县七里铺、洛阳东干沟、临汝煤山、淅川下王岗等地.山西汾河下游调查中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三十多处,夏县的东下冯遗址曾作过发掘.但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,集中地在偃师二里头出土,河南的新郑望京楼和商丘地区,也有个别发现.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礼器,现仅限于饮酒器爵.基本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,尾短、无柱,或有柱状的雏形,底平.体较扁,下承三足.体型分长体束腰式,长体分段式和短体束模式等数种.足有长短两类,长足为三角尖锥形,短足为三角段形,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损蚀所致.有的做成镂空状,是为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.纹饰分为两类,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,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,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,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。

纹已较精细,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.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.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。如果不是浮雕,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.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.

1楼网友:酒者煙囻 解答于 2022-02-18 05:57

春秋战国青铜纹饰于商周迥异,饕餮纹和兽面纹已被淘汰,代之而兴的是动物纹、植物纹、几何纹和图像纹(采桑、射猎、宴饮,水路攻占等)。铜器中带铭数量减少,铭文一般都比较简短。铸造技术上,镶嵌、鎏金、金银错等新工艺,使铜器装饰面貌焕然一新。还有分铸法的运用和失蜡法的发明也是铜器铸造的重大发展。

2楼网友:空山清雨 解答于 2022-01-18 05:17

1.兽面纹古称饕餮纹,(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),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,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。后另名为兽面纹,比之饕餮纹更确切、明了。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,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用途,就是作礼器使用。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、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,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,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、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。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,突出正面造型,两侧作对称排列,上端第一道是角,角下有目,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,目侧有有耳,多数有爪,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,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。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,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,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。 亦称“兽面纹”。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。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,图案多有变化。 饕餮一词见于《吕氏春秋·先识览》:“周鼎著饕餮,有首无身,食人未咽害及其身,以言报更也。”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,多衬以云雷纹。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,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。 自宋代宣和时的《博古图录》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,历代沿用这一名称。 2.3.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。这里的”夔”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,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。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,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,按图案结构分,有爬行龙纹、卷体龙纹、交体龙纹、双体龙纹、两头龙纹等。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。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,都是以鼻为中线,两旁置目,体躯向两侧延伸。若以其侧面作图象,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。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,但作为青铜器纹饰,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,以后商代晚期、西周、春秋直至战国,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。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;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,或头在中间,分出两尾。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,《考工记·画缋之事》谓:“水以龙,火以圜。”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,因此在青铜水器中,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。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、卷龙纹、交龙纹、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。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,在青铜器上,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,又称为“夔纹”或“夔龙纹”。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——夔,多为一角一足,口张开,尾上卷。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,在青铜器上,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,都称之为夔或夔龙,这与古籍“夔一足”的记载有关。《说文·攵部》:“夔,神也,如龙一足。”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,变化很大。常见的有身作两岐,或身作对角线,两端各有一夔首。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。 4.凤鸟纹凤凰始见於《诗经》,原为“凤皇”,汉代毛亨解释为“雄为凤,雌为皇”。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。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,在古代,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。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,体躯是鸟,头部有一较长的喙;鸱枭纹,正面,大圆眼,毛角大翅,盛行於商代中晚期;雁纹,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,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。凤鸟纹多饰於鼎、簋、尊、卣、爵、觯、觥、彝、壶等器物的颈、口、腹、足等部位。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,作前视或回首状。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。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。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。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。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,一直到春秋时期。 商代鸟纹多短尾,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。鸟纹包括凤纹、鸱枭纹、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。 5.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,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,而蟠则指“盘曲而伏”。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,其身体和腿似龙,而面部似兽。此纹于商、明、周,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。战国的蟠螭纹,圆眼大鼻,双线细眉,猫耳,颈粗大且弯曲,腿部的线条变弯曲,脚爪常上翘。身上多为阴线勾勒,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。汉代,眉上竖且内色,眼眶略有下坠,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,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,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。南北朝时期,眼睛稍长且有弯度,嘴边两腮多有凹槽,头上有的长角,有的无角,腿短,一般前腿只有一个,所以也是三条腿,有时,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,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。宋代,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,极富立体感。元代,头额宽而高,其眉、眼、鼻、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,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,颈项低下,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、上升、伏地、盘旋等形象,其气势磅礴,形态美观。直至清代,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。 6.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。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,一对突出的大圆眼,体有鳞节,呈卷曲长条形,蛇的特征很明显,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,有人认为是蚕纹。个别有作为主纹的,见于商代青铜器上。 商末周初的蛇纹,大多是单个排列;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,作蟠旋交连状,旧称“蟠虺纹”。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,构成几何图形。盛行于春秋战国。 7.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,大都用作地纹,起陪衬主纹的作用。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,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,盛行于商中晚期。 8.涡纹 又称火纹。顾名思义,近似水涡,故为涡纹。其特征是圆形,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,中间为一小圆圈,似代表水隆起状,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,似水涡激起状。有人认为,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,是天火,又故称火纹,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,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,一般与龙纹、目纹、鸟纹、虎纹、蝉纹等相间排列。涡纹多用于罍、鼎、斝、瓿的肩、腹部,它盛行于商周时代。 9.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,环有一重、二重、三重,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。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。盛行于西周中、后期。 10.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“S”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,中间常填目纹,盛行于春秋战国。 夔纹: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,图案多为一角、一足、口张开、尾上卷。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。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。 龙纹: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。基本上有三种形式:屈曲形态,几条龙相互盘绕,头在中间分出双身。 蟠螭纹:形状象夔,张口,卷尾,图案以蟠屈的小蛇(虬)构成图形。 鸟纹:图案有的长翎垂尾,有的长尾上卷,头前视或作回首状。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,这种形状的鸟纹,也通称为凤鸟纹。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。 蝉纹: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,无前后足,四周填以云雷纹。也有作长形,并有前后足的,中间再填以云雷纹。 蚕纹:头圆,两眼突出,体屈曲状。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。 象纹:图案表现象的形态,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,也有单以象头、象鼻为图案的。 鱼纹: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,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,有的形象生动。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。鱼纹常饰于盘内,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。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。 龟纹: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,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,多施于盘内。 贝纹:形状作贝壳状,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。 云雷纹: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。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。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,称为云纹;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,称为雷纹。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,用以烘托主题纹饰。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。 勾连雷纹: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。 乳钉纹: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。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。另有一种图案,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,称为斜方格乳钉纹

3楼网友:有你哪都是故乡 解答于 2022-01-18 04:18

纹饰不同:  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、古朴雄伟为特点,纹饰以饕餮、龙、凤、云雷纹等为主。    春秋、战国时期,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,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、战争场面等图案,逐渐取代了神秘、恐怖的内容。

4楼网友:骨子里都是戏 解答于 2022-02-18 03:45

兽面纹古称饕餮纹,(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),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,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。后另名为兽面纹,比之饕餮纹更确切、明了。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,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用途,就是作礼器使用。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、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,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,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、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。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,突出正面造型,两侧作对称排列,上端第一道是角,角下有目,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,目侧有有耳,多数有爪,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,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。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,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,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。 亦称“兽面纹”。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。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,图案多有变化。 饕餮一词见于《吕氏春秋·先识览》:“周鼎著饕餮,有首无身,食人未咽害及其身,以言报更也。”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,多衬以云雷纹。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,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。 自宋代宣和时的《博古图录》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,历代沿用这一名称。

解答于

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。这里的”夔”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,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。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,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,按图案结构分,有爬行龙纹、卷体龙纹、交体龙纹、双体龙纹、两头龙纹等。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。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,都是以鼻为中线,两旁置目,体躯向两侧延伸。若以其侧面作图象,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。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,但作为青铜器纹饰,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,以后商代晚期、西周、春秋直至战国,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。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;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,或头在中间,分出两尾。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,《考工记·画缋之事》谓:“水以龙,火以圜。”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,因此在青铜水器中,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。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、卷龙纹、交龙纹、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。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,在青铜器上,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,又称为“夔纹”或“夔龙纹”。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–夔,多为一角一足,口张开,尾上卷。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,在青铜器上,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,都称之为夔或夔龙,这与古籍“夔一足”的记载有关。《说文·攵部》:“夔,神也,如龙一足。”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,变化很大。常见的有身作两岐,或身作对角线,两端各有一夔首。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。

解答于

凤鸟纹 凤凰始见于《诗经》,原为“凤皇”,汉代毛亨解释为“雄为凤,雌为皇”。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。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,在古代,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。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,体躯是鸟,头部有一较长的喙;鸱枭纹,正面,大圆眼,毛角大翅,盛行于商代中晚期;雁纹,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,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。凤鸟纹多饰于鼎、簋、尊、卣、爵、觯、觥、彝、壶等器物的颈、口、腹、足等部位。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,作前视或回首状。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。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。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。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。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,一直到春秋时期。 商代鸟纹多短尾,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。鸟纹包括凤纹、鸱枭纹、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。

解答于

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,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,而蟠则指“盘曲而伏”。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,其身体和腿似龙,而面部似兽。此纹于商、明、周,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。战国的蟠螭纹,圆眼大鼻,双线细眉,猫耳,颈粗大且弯曲,腿部的线条变弯曲,脚爪常上翘。身上多为阴线勾勒,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。汉代,眉上竖且内色,眼眶略有下坠,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,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,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。南北朝时期,眼睛稍长且有弯度,嘴边两腮多有凹槽,头上有的长角,有的无角,腿短,一般前腿只有一个,所以也是三条腿,有时,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,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。宋代,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,极富立体感。元代,头额宽而高,其眉、眼、鼻、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,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,颈项低下,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、上升、伏地、盘旋等形象,其气势磅礴,形态美观。直至清代,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。

解答于

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。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,一对突出的大圆眼,体有鳞节,呈卷曲长条形,蛇的特征很明显,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,有人认为是蚕纹。个别有作为主纹的,见于商代青铜器上。 商末周初的蛇纹,大多是单个排列;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,作蟠旋交连状,旧称“蟠虺纹”。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,构成几何图形。盛行于春秋战国。

解答于

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,大都用作地纹,起陪衬主纹的作用。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,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,盛行于商中晚期。

解答于

涡纹 又称火纹。顾名思义,近似水涡,故为涡纹。其特征是圆形,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,中间为一小圆圈,似代表水隆起状,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,似水涡激起状。有人认为,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,是天火,又故称火纹,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,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,一般与龙纹、目纹、鸟纹、虎纹、蝉纹等相间排列。涡纹多用于罍、鼎、斝、瓿的肩、腹部,它盛行于商周时代

解答于

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,环有一重、二重、三重,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。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。盛行于西周中、后期。

解答于

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“S”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,中间常填目纹,盛行于春秋战国。

5楼网友:想偏头吻你 解答于 2022-04-18 03:05

1.兽面纹古称饕餮纹,(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),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,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。后另名为兽面纹,比之饕餮纹更确切、明了。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,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用途,就是作礼器使用。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、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,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,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、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。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,突出正面造型,两侧作对称排列,上端第一道是角,角下有目,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,目侧有有耳,多数有爪,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,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。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,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,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。 亦称“兽面纹”。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。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,图案多有变化。 饕餮一词见于《吕氏春秋·先识览》:“周鼎著饕餮,有首无身,食人未咽害及其身,以言报更也。”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,多衬以云雷纹。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,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。 自宋代宣和时的《博古图录》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,历代沿用这一名称。 2.3.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。这里的”夔”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,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。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,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,按图案结构分,有爬行龙纹、卷体龙纹、交体龙纹、双体龙纹、两头龙纹等。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。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,都是以鼻为中线,两旁置目,体躯向两侧延伸。若以其侧面作图象,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。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,但作为青铜器纹饰,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,以后商代晚期、西周、春秋直至战国,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。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;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,或头在中间,分出两尾。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,《考工记·画缋之事》谓:“水以龙,火以圜。”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,因此在青铜水器中,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。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、卷龙纹、交龙纹、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。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,在青铜器上,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,又称为“夔纹”或“夔龙纹”。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——夔,多为一角一足,口张开,尾上卷。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,在青铜器上,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,都称之为夔或夔龙,这与古籍“夔一足”的记载有关。《说文·攵部》:“夔,神也,如龙一足。”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,变化很大。常见的有身作两岐,或身作对角线,两端各有一夔首。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。 4.凤鸟纹 凤凰始见於《诗经》,原为“凤皇”,汉代毛亨解释为“雄为凤,雌为皇”。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。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,在古代,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。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,体躯是鸟,头部有一较长的喙;鸱枭纹,正面,大圆眼,毛角大翅,盛行於商代中晚期;雁纹,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,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。凤鸟纹多饰於鼎、簋、尊、卣、爵、觯、觥、彝、壶等器物的颈、口、腹、足等部位。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,作前视或回首状。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。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。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。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。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,一直到春秋时期。 商代鸟纹多短尾,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。鸟纹包括凤纹、鸱枭纹、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。 5.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,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,而蟠则指“盘曲而伏”。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,其身体和腿似龙,而面部似兽。此纹于商、明、周,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。战国的蟠螭纹,圆眼大鼻,双线细眉,猫耳,颈粗大且弯曲,腿部的线条变弯曲,脚爪常上翘。身上多为阴线勾勒,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。汉代,眉上竖且内色,眼眶略有下坠,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,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,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。南北朝时期,眼睛稍长且有弯度,嘴边两腮多有凹槽,头上有的长角,有的无角,腿短,一般前腿只有一个,所以也是三条腿,有时,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,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。宋代,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,极富立体感。元代,头额宽而高,其眉、眼、鼻、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,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,颈项低下,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、上升、伏地、盘旋等形象,其气势磅礴,形态美观。直至清代,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。 6.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。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,一对突出的大圆眼,体有鳞节,呈卷曲长条形,蛇的特征很明显,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,有人认为是蚕纹。个别有作为主纹的,见于商代青铜器上。 商末周初的蛇纹,大多是单个排列;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,作蟠旋交连状,旧称“蟠虺纹”。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。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,构成几何图形。盛行于春秋战国。 7.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,大都用作地纹,起陪衬主纹的作用。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,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,盛行于商中晚期。 8.涡纹 又称火纹。顾名思义,近似水涡,故为涡纹。其特征是圆形,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,中间为一小圆圈,似代表水隆起状,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,似水涡激起状。有人认为,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,是天火,又故称火纹,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,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,一般与龙纹、目纹、鸟纹、虎纹、蝉纹等相间排列。涡纹多用于罍、鼎、斝、瓿的肩、腹部,它盛行于商周时代。 9.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,环有一重、二重、三重,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。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。盛行于西周中、后期。 10.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“S”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,中间常填目纹,盛行于春秋战国。 夔纹: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,图案多为一角、一足、口张开、尾上卷。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。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。 龙纹: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。基本上有三种形式:屈曲形态,几条龙相互盘绕,头在中间分出双身。 蟠螭纹:形状象夔,张口,卷尾,图案以蟠屈的小蛇(虬)构成图形。 鸟纹:图案有的长翎垂尾,有的长尾上卷,头前视或作回首状。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,这种形状的鸟纹,也通称为凤鸟纹。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。 蝉纹: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,无前后足,四周填以云雷纹。也有作长形,并有前后足的,中间再填以云雷纹。 蚕纹:头圆,两眼突出,体屈曲状。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。 象纹:图案表现象的形态,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,也有单以象头、象鼻为图案的。 鱼纹: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,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,有的形象生动。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。鱼纹常饰于盘内,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。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。 龟纹: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,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,多施于盘内。 贝纹:形状作贝壳状,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。 云雷纹: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。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。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,称为云纹;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,称为雷纹。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,用以烘托主题纹饰。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。 勾连雷纹: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。 乳钉纹: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。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。另有一种图案,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,称为斜方格乳钉纹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ubemovie.cn/hetong/107238.html

相关推荐

  • 历史趣闻

   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分别是哪国的

    战国末期,随着秦国越来越强大,各诸侯国公子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,竭力网罗人才,这种广招宾客,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行为被称为养“士”。当时,以养“士”著称的有四位公子,后人称他们为“战国四公子”,也称“养士四公子”。分别是:1、齐国孟尝君田文;2、赵国平原君赵胜;3、魏国信陵君魏无忌;4、楚国春申君黄歇。1、齐国孟尝君田文孟尝君(?-前279年),妫姓,田氏,名文,字孟,战国四公子之

    2024-06-25 677
  • 综合问答

    公侯伯子(战国时君与公侯伯子谁大?史盲勿扰)

    战国时君与公侯伯子谁大?史盲勿扰?网友:山高云阔 提问战国时君与公侯伯子谁大?史盲勿扰公侯伯子 最佳答案五星知识达人网友:酒醒三更 解答于 2022-06-02 18:09君是一个尊称,公侯伯子男是爵位,这没有什么可比性。就像你没法说张将军和张军长谁等级高一样。具体到你的例子,他们五个名字叫法不同,实际上是平级的。他们五个都是在自己的国家里有一块封地,都是封地的最高领导人。区别在于前三个是国王

    2024-06-19 793
  • 综合问答

    烽火战国英雄(烽火战国英雄要用什么道具来提升长度)

    烽火战国英雄要用什么道具来提升长度?网友:呐年旧曙光 提问烽火战国英雄要用什么道具来提升长度烽火战国英雄 最佳答案五星知识达人网友:神的生死簿 解答于 2022-04-05 16:43然后英雄界面点击成长度提升就好了在进阶任务中使用的哈︶ㄣ如果觉得能有帮助︶ㄣ▄︻┳═一 ︶ㄣ就请采纳︶ㄣ1楼网友:我住北渡口 解答于 2022-05-05 19:141~3星用低级进阶符,通过做低级进阶任务获

    2024-06-19 305
  • 历史趣闻

   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名人

    一提到卫国,很多人都知道,这是秦始皇灭六国,统一天下的时候,没有灭掉的一个小国,而关于为什么没有灭卫国,原因也是众说纷纭,也是有不少人认为,是因为吕不韦和商鞅是卫国人,因此才没有灭掉。但事实究竟如何,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,卫国虽然是一个小国,但是却出了很多的人才,那你知道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名人吗?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。1、吕不韦吕不韦(?—前235年),姜姓,吕氏,名不

    2024-06-25 785
  • 综合问答

   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(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?)

    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??网友:送舟行 提问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?以下典故不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是 最佳答案五星知识达人网友:青灯有味 解答于 2022-02-01 08:38B、群雄逐鹿——出自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1楼网友:西岸风 解答于 2022-06-01 11:16群雄逐鹿2楼网友:神鬼未生 解答于 2022-

    2024-06-19 842
  • 综合问答

    福五鼠之战国烽烟(福五鼠之战国烽烟全集)

    福五鼠之战国烽烟全集?网友:無理詩人 提问福五鼠之战国烽烟全集福五鼠之战国烽烟 最佳答案五星知识达人网友:荒野風 解答于 2022-05-11 23:56这个是福五鼠之三十六计的,福五鼠之战国风云是第三部,还没有出来,不过听说已经在制作之中,很快就会出来的,你可以先去看看福五鼠之孙子兵法,也挺好看的。至于第三部还要耐心的等啊!!!5551楼网友:舍身薄凉客 解答于 2022-01-12 0

    2024-06-19 763